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文献(Barbour, 1908;Okada, 1931;吕光洋等和陈世煌,1982)描述。
成体:体大,体长可达130mm,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70。头长小于头宽;吻短而钝圆;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与上眼睑等宽;鼓膜很小,约为眼径的1/3,呈圆形,部分被皮肤遮盖;吻棱略显,颊部凹入,上唇缘高起;耳后腺显著隆起,肾形,长大于宽;舌长椭圆形,后端圆,无缺刻。
表170 盘谷蟾蜍成体量度(台湾)
Table 170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Bufo bankorensis Barbour(Taiwan)
单位:mm
标本号 No. 175a 2780 172 18a
性别 SEX ♀ ♀ ♀ ♀
体长 SVL 36.5 51.0 75.0 104.0
头长 HL 13.0 19.0 25.0 33.0
头宽 HW 14.0 21.0 28.0 46.0
吻长 SL 5.3 7.5 10.0 18.5
鼻间距 INS 2.5 4.0 5.5 7.0
眼间距 IOS 4.0 5.0 7.0 8.0
上眼睑宽 UEW 3.5 6.0 7.8 10.0
眼径 ED 4.8 6.0 8.5 10.0
鼓膜径 TD 1.5 2.0 2.2×3.0 4.0×5.2
前肢长 FLL 24.0 35.0 47.0 68.0
后肢长 HLL 49.0 71.0 99.0 137.0
胫长 TL 15.0 21.0 30.0 42.0
足长 FL 16.0 24.0 35.0 38.0
注:本表量度引自Okada(1931: 55, Table 19)
雄蟾前肢粗壮,雌蟾的较细;指端钝,第二指最短,第三指最长,第一指略长于第二指;指间无蹼;第四指外侧缘膜略显;关节下瘤单枚或双枚,掌部具小疣,内掌突小(约为外掌突的1/3),椭圆,外掌突大而圆,位掌部中央。
后肢短,约为体长的1.5倍,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耳后腺中部或前缘,左、右跟部不相遇;趾端钝,第一趾最短,第四趾最长,趾长顺序4、3、5、2、1;趾间半蹼或小于半蹼,第五趾内侧蹼不达趾端;关节下瘤单枚或双枚;内蹠突大而椭圆,外蹠突较小、圆形。
体和四肢背面有许多瘰疣,大小较为一致,雌蟾疣粒上具黑刺;上眼睑和耳后腺以及整个腹面具小刺疣。耳后腺极为明显,长约为宽的2.5倍;胫部无大凛疣。
生活时背面颜色变异大,一般为红褐、黄褐、绿褐、暗褐或褐色,上面有大黑斑、云纹或橙红色斑点,也有无斑纹者,其颜色随栖息地的不同而构成不同花纹。耳后腺侧缘和腹侧有一黑纵带。腹面浅黄色,分散有稀疏的黑斑。
第二性征:雄蟾第一、第二指上具婚刺;无声囊。
蝌蚪:3个蝌蚪体全长29.0—40.0(平均36.0)mm,头体长11.5—14.5(平均13.3)mm,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71。头体略椭圆,背腹略扁平;吻端钝圆;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出水孔位体左侧,在眼与肛之间;尾细长,约为全长的2/3,末端钝圆,尾肌约占尾高的一半。口位于吻端部,上唇大于下唇;唇乳突仅两口角有;唇齿式为I∶1+1/III;上角质颌中部平,下角质颌“∨”形。体和尾肌黑褐色,尾鳍淡灰色。
蝌蚪口腔顶部结构(图308: b):鼻前场中部有1个圆形乳突,内鼻孔斜置,其壁缘上无鼻前乳突和鼻瓣突;鼻后场前中部有疱粒2—3枚和乳突2枚,伸向前中部;中嵴几乎呈三角形,高大于宽,边缘具疱粒;侧嵴乳突1对,各具2—3个突起;口腔顶场“U”形,两侧各有4枚长形锥形乳突;场内有30—50枚排列稀疏的疱粒或锥形乳突;后侧嵴呈短弧形;场两外侧无乳突;腺体带横过顶场,中部最宽,其宽约为12个腺窝的长度;背腭帆不连续,内缘具大疱粒,可见分泌窝。
蝌蚪口腔底部结构(图308: c):舌前乳突1对,粗大,多疱粒;无舌前嵴;无口腔底场嵴;舌原基呈梨形,长大于宽,其上有舌乳突4枚,排成横行;口腔底场乳突两侧和后侧缘各有乳突20—25枚,交错排列;场内有疱粒约50枚和锥状小乳突约20枚。口腔囊呈横卵圆形,囊前有6—10枚疱粒和锥状小乳突。腹腭帆连续呈波浪状,有骨针支持,其后缘有9—22枚突起,中间的3—8枚相距较近,有骨针支持,无中缺刻,有分泌窝;左、右鳃篮斜置,宽大于长,篮内各有2个鳃室。
表171 盘谷蟾蜍蝌蚪3个量度(台湾)
Table 171 Measurements of three tadpoles of Bufo hankorensis Barbour(Taiwan)
单位:mm
标本号 No. 1 2 3 标本号 No. 1 2 3
全长 TOL 29.0 39.0 40.0 眼间距 IOS 2.0 3.5 3.0
头体长 SVL 11.5 14.5 14.0 尾高 TH 4.5 6.5 7.0
体宽 BW 7.0 11.0 10.0 后肢长 HLL 6.0 10.0 13.0
注:本表量度引自Okada(1931: 55, Table 18)。
变异:阿里山标本略不同于模式标本:①后肢前伸时胫跗关节达耳后腺中部;②眼间距与上眼睑等宽。而模式标本的胫跗关节超过吻端;眼间距远大于上眼睑宽。
成体:体大,体长可达130mm,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70。头长小于头宽;吻短而钝圆;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与上眼睑等宽;鼓膜很小,约为眼径的1/3,呈圆形,部分被皮肤遮盖;吻棱略显,颊部凹入,上唇缘高起;耳后腺显著隆起,肾形,长大于宽;舌长椭圆形,后端圆,无缺刻。
表170 盘谷蟾蜍成体量度(台湾)
Table 170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Bufo bankorensis Barbour(Taiwan)
单位:mm
标本号 No. 175a 2780 172 18a
性别 SEX ♀ ♀ ♀ ♀
体长 SVL 36.5 51.0 75.0 104.0
头长 HL 13.0 19.0 25.0 33.0
头宽 HW 14.0 21.0 28.0 46.0
吻长 SL 5.3 7.5 10.0 18.5
鼻间距 INS 2.5 4.0 5.5 7.0
眼间距 IOS 4.0 5.0 7.0 8.0
上眼睑宽 UEW 3.5 6.0 7.8 10.0
眼径 ED 4.8 6.0 8.5 10.0
鼓膜径 TD 1.5 2.0 2.2×3.0 4.0×5.2
前肢长 FLL 24.0 35.0 47.0 68.0
后肢长 HLL 49.0 71.0 99.0 137.0
胫长 TL 15.0 21.0 30.0 42.0
足长 FL 16.0 24.0 35.0 38.0
注:本表量度引自Okada(1931: 55, Table 19)
雄蟾前肢粗壮,雌蟾的较细;指端钝,第二指最短,第三指最长,第一指略长于第二指;指间无蹼;第四指外侧缘膜略显;关节下瘤单枚或双枚,掌部具小疣,内掌突小(约为外掌突的1/3),椭圆,外掌突大而圆,位掌部中央。
后肢短,约为体长的1.5倍,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耳后腺中部或前缘,左、右跟部不相遇;趾端钝,第一趾最短,第四趾最长,趾长顺序4、3、5、2、1;趾间半蹼或小于半蹼,第五趾内侧蹼不达趾端;关节下瘤单枚或双枚;内蹠突大而椭圆,外蹠突较小、圆形。
体和四肢背面有许多瘰疣,大小较为一致,雌蟾疣粒上具黑刺;上眼睑和耳后腺以及整个腹面具小刺疣。耳后腺极为明显,长约为宽的2.5倍;胫部无大凛疣。
生活时背面颜色变异大,一般为红褐、黄褐、绿褐、暗褐或褐色,上面有大黑斑、云纹或橙红色斑点,也有无斑纹者,其颜色随栖息地的不同而构成不同花纹。耳后腺侧缘和腹侧有一黑纵带。腹面浅黄色,分散有稀疏的黑斑。
第二性征:雄蟾第一、第二指上具婚刺;无声囊。
蝌蚪:3个蝌蚪体全长29.0—40.0(平均36.0)mm,头体长11.5—14.5(平均13.3)mm,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71。头体略椭圆,背腹略扁平;吻端钝圆;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出水孔位体左侧,在眼与肛之间;尾细长,约为全长的2/3,末端钝圆,尾肌约占尾高的一半。口位于吻端部,上唇大于下唇;唇乳突仅两口角有;唇齿式为I∶1+1/III;上角质颌中部平,下角质颌“∨”形。体和尾肌黑褐色,尾鳍淡灰色。
蝌蚪口腔顶部结构(图308: b):鼻前场中部有1个圆形乳突,内鼻孔斜置,其壁缘上无鼻前乳突和鼻瓣突;鼻后场前中部有疱粒2—3枚和乳突2枚,伸向前中部;中嵴几乎呈三角形,高大于宽,边缘具疱粒;侧嵴乳突1对,各具2—3个突起;口腔顶场“U”形,两侧各有4枚长形锥形乳突;场内有30—50枚排列稀疏的疱粒或锥形乳突;后侧嵴呈短弧形;场两外侧无乳突;腺体带横过顶场,中部最宽,其宽约为12个腺窝的长度;背腭帆不连续,内缘具大疱粒,可见分泌窝。
蝌蚪口腔底部结构(图308: c):舌前乳突1对,粗大,多疱粒;无舌前嵴;无口腔底场嵴;舌原基呈梨形,长大于宽,其上有舌乳突4枚,排成横行;口腔底场乳突两侧和后侧缘各有乳突20—25枚,交错排列;场内有疱粒约50枚和锥状小乳突约20枚。口腔囊呈横卵圆形,囊前有6—10枚疱粒和锥状小乳突。腹腭帆连续呈波浪状,有骨针支持,其后缘有9—22枚突起,中间的3—8枚相距较近,有骨针支持,无中缺刻,有分泌窝;左、右鳃篮斜置,宽大于长,篮内各有2个鳃室。
表171 盘谷蟾蜍蝌蚪3个量度(台湾)
Table 171 Measurements of three tadpoles of Bufo hankorensis Barbour(Taiwan)
单位:mm
标本号 No. 1 2 3 标本号 No. 1 2 3
全长 TOL 29.0 39.0 40.0 眼间距 IOS 2.0 3.5 3.0
头体长 SVL 11.5 14.5 14.0 尾高 TH 4.5 6.5 7.0
体宽 BW 7.0 11.0 10.0 后肢长 HLL 6.0 10.0 13.0
注:本表量度引自Okada(1931: 55, Table 18)。
变异:阿里山标本略不同于模式标本:①后肢前伸时胫跗关节达耳后腺中部;②眼间距与上眼睑等宽。而模式标本的胫跗关节超过吻端;眼间距远大于上眼睑宽。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本种与中华蟾蟾蜍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相近,但鼓膜很小,约为眼径的1/3,部分被皮肤遮盖;背面瘰疣大小几乎一致,胫部无瘰疣。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该蟾广泛分布于台湾2500m以下(吕光洋等,1990, 1999)的低海拔到中海拔的地区。栖息于田边、菜园、溪边、路边或林缘的岩石下面或土洞内。在夜间活动,尤其是在雨后或潮湿的夜晚常大量出现,觅食或求偶。成体行动迟缓,数量极多,且很常见,在路上常可见到被压死的情况。繁殖季节在9月至翌年2月,多在溪流水沟中交配;卵粒常成双行排列于带状胶质管内,可长达l0m以上,多缠绕于水草上或石块间;卵粒黑色,雌蟾产卵5000粒左右(杨懿如,1998)。
Huang等(1996)对台湾中部的盘谷蟾蜍雄性的生殖周期进行了研究,显示该蟾属于潜藏型全年生殖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①8—11月为生殖期;②12—2月为后生殖期;③3—5月为生殖能量储存期;④6—7月为休眠期。
在台湾有些地区的居民偶尔将该蟾捕为食用或入药(吕光洋和陈世煌,1982)。
Huang等(1996)对台湾中部的盘谷蟾蜍雄性的生殖周期进行了研究,显示该蟾属于潜藏型全年生殖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①8—11月为生殖期;②12—2月为后生殖期;③3—5月为生殖能量储存期;④6—7月为休眠期。
在台湾有些地区的居民偶尔将该蟾捕为食用或入药(吕光洋和陈世煌,1982)。
国内分布